关于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学士、法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研究专委会理事。研究兴趣集中于数字文化研究以及(精神)健康传播。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Social Media + Society, Health Communication,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等 SSCI 期刊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 CSSCI 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西"疯"东"见":近代以来中国精神疾病与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曾主编《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智能传播:媒介关怀与媒介赋能》等 5 部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哲社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曾获《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21-2022 年度优秀青年学人,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七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方汉奇奖),中国知网 TOP1%高被引学者(新闻与传播),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最佳论文奖,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以及《新闻记者》杂志优秀审稿人等荣誉与奖励。

著作教材

《近代以来中国精神疾病及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李耘耕(202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

胡翼青,杨馨,李耘耕(副主编)编(202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

胡翼青,吴越,李耘耕(副主编)编(201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导读》

载胡翼青主编(2023)《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第 165-180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智能传播:媒介关怀与媒介赋能》(媒介与社会篇)

李本乾,李耘耕,吴舫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智能传播:媒介关怀与媒介赋能》(行业与教育篇)

李本乾,李耘耕,吴舫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智能传播:媒介关怀与媒介赋能》(数字文化篇)

李本乾,吴舫,李耘耕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智能传播:媒介关怀与媒介赋能》(媒介技术篇)

李本乾,吴舫,李耘耕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品

#WatchingAfricaOn Kuaishou: performing racial stereotypes on a Chinese short video platform

Ma, J., & Li, Y.* (2024).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20. https://doi.org/10.1080/1369118X.2024.2430631 (#在快手上观看非洲:在中国短视频平台上表现种族刻板印象)SSCI Q1

Pathos or logos? How governance legitimacy perception influences individual privacy trade-off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Meng, X., Li, Y.,* & He, Q. (2024).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11(1), 1–9.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4-02969-8 (情感还是理性?治理合法性感知如何影响个体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的隐私权权衡)SSCI Q1

Technology-enabled subcultures among Chinese youths: smartphone addiction, virtual social capital, and ACGN addiction

Meng, X., & Li, Y.* (20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23(1), 43–60. https://doi.org/10.1504/IJMC.2023.10046509 (中国年轻人中的技术驱动亚文化:智能手机成瘾、虚拟社交资本和 ACGN 成瘾)SSCI Q3

Techno-biopolitics under a tentative "state of exception":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the digital governance of inbound travel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Li, Y., & He, Q.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4), 444–463. https://doi.org/10.1080/17544750.2023.2242976 (暂时"例外状态"下的技术-生命政治:COVID-19 疫情期间中国对入境旅客数字治理的制度逻辑)SSCI Q2

Civic Engagement Intention and the Data-Driven Fan Community: Investigating the Motivation Behind Chinese Fans' Online Data-Making Behavior From a Collective Action Perspective

He, Q., & Li, Y.* (2023). Social Media + Society 9(1), 205630512211504. https://doi.org/10.1177/20563051221150409 (公民参与意图与数据驱动的粉丝社区:从集体行动的角度探讨中国粉丝在线数据制作行为背后的动机)SSCI Q1

Par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news consumption and hierarchical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

Meng, X., & Li, Y. (2022). Journalism Practice, 16(7), 1363–1382. https://doi.org/10.1080/17512786.2020.1867623 (探讨政治新闻消费与中国差序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SSCI Q2

Media Exposure, Cancer Beliefs, and Cancer-Related Information-Seeking or Avoidance Behavior Patterns in China

He, R., & Li, Y.*, (20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6), 3130.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063130 (媒体曝光、癌症信念以及中国的癌症相关信息寻求或回避行为模式) SSCI Q1

Is mental illness like any other medical illness? Causal attributions,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withdrawal inclination of people with chronic mental illnesses in China

Li, Y., & He, Q. (2021). Health Communication, 36(14), 1949–1960. https://doi.org/10.1080/10410236.2020.1808407 (精神疾病是否与其他疾病相似?中国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因果归因、支持性沟通与社会退缩倾向) SSCI Q1

The metamorphosis of medical discourse and embedded cultural rationality: a content analysis of health reporting for neurasthenia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na

Li, Y., & He, Q. (2018).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2), 170–184. https://doi.org/10.1080/01292986.2017.1339722 (医学话语的变迁与嵌入的文化理性:对中国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健康报道的内容分析)SSCI Q2

From "whom to blame" to "nothing to fear": documentary narratives, voices, and "dependent destigmatization" of severe mental patients (SMPs) in Hong Kong

Li, Y. (2016).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4), 403–421. https://doi.org/10.1080/17544750.2016.1202293. (从"该怪谁"到"无所畏惧":香港重度精神病患者的纪录片叙事、声音与"依赖性去污名化")SSCI Q2

《世代差異視角下媒體使用偏好與地方政治信任的強化螺旋效應——基於 CFPS 2016-2020 的追蹤數據分析》

马镜涵,李耘耕*(2025)。《传播与社会学刊》2025 年第 7 期。(TSSCI)

《中美欧人工智能治理文本中的技术政治》

李耘耕,姚欣桐 (2025)。 《现代传播》2025 年第 4 期,第 40—55 页。

《英雄亦问出处:<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李耘耕,黄原(2024)。《国际新闻界》,2024 年第 11 期,第 46—67 页。(CSSCI)

《重申管辖权:对新闻专业合法性论争的思想史再考察》

李耘耕,胡翼青(2024)。《社会科学辑刊》,2024 年第 5 期,第 228—236 页。(CSSCI)

《算法时空下的身体节奏:"社会摇"短视频的知觉现象学分析》

李耘耕,黄原. (2024)。《新闻与写作》,2024 年第 10 期, 第 98-109 页。(CSSCI)

《平台使用、污名与认同 : 平台化二次元沉迷机制研究》

李耘耕,孟筱筱(202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年第 4 期, 第 126-134 页。(CSSCI)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流动、健康码及"治理型隐私"的实践逻辑》

李耘耕,孟筱筱 (2022)。《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22 年第 22 辑, 第 40–61 页(CSSCI 集)(《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传播)2022 第 8 全文转载)

《二次元异托邦:B 站"拜年祭"融合文化实践研究》

李耘耕 (2022)。《新闻记者》, 2022 年第 2 期, 第 83–96 页(CSSCI)。

"新媒体"何以装"旧文化"?——"上海非遗青年"的媒介策展实践研究

孟筱筱,李耘耕 (2022)。《当代青年研究》, 2022 年第 5 期, 第 32–41 页(CSSCI 扩展版)。

《空间转译:作为"媒介"的惠爱医院(1898-1935)》

李耘耕(2020)。《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 年第 12 期,第 78-98 页(CSSCI)(获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七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

《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

李耘耕(2019)。《国际新闻界》2019 年第 11 期,第 6-23 页(CSSCI)(《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传播)2020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最佳论文奖(2019-2020),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传播学近十年共 226 篇))。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耘耕,朱焕雅(2019)。《新闻记者》2019 年第 5 期,第 25-35 页(CSSCI)。

《传播"健康":民族主义、科学现代性与近代中国"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一项基于<中华健康杂志>(1939-1949)的考察》

李耘耕(2019)。《新闻大学》2019 年第 2 期,第 43-63 页(CSSCI)。

《从规训到流动:数字媒介网络的权力实践模式转变》

李耘耕(2018)。《学术研究》2018 年第 3 期,第 59-66 页(CSSCI)。

《谁在使用网络另类媒体?一项基于另类媒体使用之文化向度的考察》

李耘耕,王佳逸(2017)。《国际新闻界》2017 年第 2 期,第 90-112 页(CSSCI)。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

李耘耕(2016)。《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9 期,第 100-110 页 (CSSCI)。

《批判理论与传播学话语的嬗变》

李耘耕,胡翼青(2012)。《中国传媒报告》,2012 年第 2 期,第 1-10 页。

《网络游戏中的传统与现代-<仙剑奇侠传>的文化解读》

杜骏飞,李耘耕等(2009)。《新闻大学》2009 年第 3 期,页 124-132(CSSCI)。

《走向智媒时代的传播学研究: 国际传播学会(ICA)费雪导师奖得主 张国良教授对谈录》

张国良,孟筱筱,李耘耕(2024)。《全球传媒学刊》,2024 年第 6 期,第 198-208 页。(CSSCI)

亨利·詹金斯:《科幻媒体运动:从赛博朋克到非洲未来主义》

马镜涵,董玉婕,李耘耕编译。《社会科学报》,2023 年 8 月

《大故事与旧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李耘耕,《社会科学报》,2023 年 6 月 8 日,第六版。

《新闻业、新闻记者与全球比较研究》

托马斯.汉尼驰,李立峯(2017)。李耘耕译,《传播与社会学刊》2017 年第 39 期(总),第 1-7 页(TSSCI)。

课题与项目

上海博物馆青少年学生观众调研项目(横向项目)

主持(在研)

现代中国精神疾病与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主持 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FXWB006)(结项)

社交媒介语境下精神疾病污名化话语的网络传播与干预机制研究

主持 2019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9YJC860023)(结项:免于鉴定)

上海青少年'二次元'网络亚文化传播与引导机制研究

主持 2018 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项目号:2018EXW004)(结项: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