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学士、法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研究专委会理事。研究兴趣集中于数字文化研究以及(精神)健康传播。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Social Media + Society, Health Communication,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等 SSCI 期刊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 CSSCI 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近代以来中国精神疾病及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曾主编《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智能传播:媒介关怀与媒介赋能》等 5 部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哲社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曾获《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21-2022 年度优秀青年学人,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七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方汉奇奖),中国知网 TOP1%高被引学者(新闻与传播),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最佳论文奖,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以及《新闻记者》杂志优秀审稿人等荣誉与奖励。


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英文项目),希望你善于沟通,做事认真靠谱,研究兴趣广泛,且对未来保持开放性,招生请联系工作邮箱li.yungeng@sjtu.edu.cn,会及时回复。

著作教材

《近代以来中国精神疾病及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李耘耕(202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胡翼青,杨馨,李耘耕(副主编)编(202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翼青,吴越,李耘耕(副主编)编(201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载胡翼青主编(2023)《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第 165-180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本乾,李耘耕,吴舫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李本乾,李耘耕,吴舫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智能传播:媒介关怀与媒介赋能》(数字文化篇)

李本乾,吴舫,李耘耕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李本乾,吴舫,李耘耕 主编(20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品

Ma, J., & Li, Y.* (2024).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20. (#在快手上观看非洲:在中国短视频平台上表现种族刻板印象)SSCI

Meng, X., Li, Y.,* & He, Q. (2024).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11(1), 1–9. (情感还是理性?治理合法性感知如何影响个体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的隐私权权衡)SSCI

Meng, X., & Li, Y.* (20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23(1), 43–60. (中国年轻人中的技术驱动亚文化:智能手机成瘾、虚拟社交资本和 ACGN 成瘾)SSCI

Li, Y., & He, Q.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4), 444–463. (暂时"例外状态"下的技术-生命政治:COVID-19 疫情期间中国对入境旅客数字治理的制度逻辑)SSCI

He, Q., & Li, Y.* (2023). Social Media + Society 9(1), 205630512211504. (公民参与意图与数据驱动的粉丝社区:从集体行动的角度探讨中国粉丝在线数据制作行为背后的动机)SSCI

Meng, X., & Li, Y. (2022). Journalism Practice, 16(7), 1363–1382. (探讨政治新闻消费与中国差序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SSCI

He, R., & Li, Y.*, (20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6), 3130. (媒体曝光、癌症信念以及中国的癌症相关信息寻求或回避行为模式) SSCI

Li, Y., & He, Q. (2021). Health Communication, 36(14), 1949–1960. (精神疾病是否与其他疾病相似?中国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因果归因、支持性沟通与社会退缩倾向) SSCI

Li, Y., & He, Q. (2018).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2), 170–184. (医学话语的变迁与嵌入的文化理性:对中国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健康报道的内容分析)SSCI

Li, Y. (2016).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4), 403–421. (从"该怪谁"到"无所畏惧":香港重度精神病患者的纪录片叙事、声音与"依赖性去污名化")SSCI

《世代差異視角下媒體使用偏好與地方政治信任的強化螺旋效應——基於 CFPS 2016-2020 的追蹤數據分析》

马镜涵,李耘耕*(2025)。《传播与社会学刊》2025 年第 7 期。(TSSCI)

《中美欧人工智能治理文本中的技术政治》

李耘耕,姚欣桐 (2025)。 《现代传播》2025 年第 4 期,第 40—55 页。

《英雄亦问出处:<英雄联盟>游戏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李耘耕,黄原(2024)。《国际新闻界》,2024 年第 11 期,第 46—67 页。(CSSCI)

《重申管辖权:对新闻专业合法性论争的思想史再考察》

李耘耕,胡翼青(2024)。《社会科学辑刊》,2024 年第 5 期,第 228—236 页。(CSSCI)

《算法时空下的身体节奏:"社会摇"短视频的知觉现象学分析》

李耘耕,黄原. (2024)。《新闻与写作》,2024 年第 10 期, 第 98-109 页。(CSSCI)

《平台使用、污名与认同 : 平台化二次元沉迷机制研究》

李耘耕,孟筱筱(202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年第 4 期, 第 126-134 页。(CSSCI)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流动、健康码及"治理型隐私"的实践逻辑》

李耘耕,孟筱筱 (2022)。《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22 年第 22 辑, 第 40–61 页(CSSCI 集)(《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传播)2022 第 8 全文转载)

《二次元异托邦:B 站"拜年祭"融合文化实践研究》

李耘耕 (2022)。《新闻记者》, 2022 年第 2 期, 第 83–96 页(CSSCI)。

《"新媒体"何以装"旧文化"?——"上海非遗青年"的媒介策展实践研究》

孟筱筱,李耘耕 (2022)。《当代青年研究》, 2022 年第 5 期, 第 32–41 页(CSSCI 扩展版)。

《空间转译:作为"媒介"的惠爱医院(1898-1935)》

李耘耕(2020)。《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 年第 12 期,第 78-98 页(CSSCI)(获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七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

《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

李耘耕(2019)。《国际新闻界》2019 年第 11 期,第 6-23 页(CSSCI)(《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传播)2020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最佳论文奖(2019-2020),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传播学近十年共 226 篇))。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耘耕,朱焕雅(2019)。《新闻记者》2019 年第 5 期,第 25-35 页(CSSCI)。

《传播"健康":民族主义、科学现代性与近代中国"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一项基于<中华健康杂志>(1939-1949)的考察》

李耘耕(2019)。《新闻大学》2019 年第 2 期,第 43-63 页(CSSCI)。

《从规训到流动:数字媒介网络的权力实践模式转变》

李耘耕(2018)。《学术研究》2018 年第 3 期,第 59-66 页(CSSCI)。

《谁在使用网络另类媒体?一项基于另类媒体使用之文化向度的考察》

李耘耕,王佳逸(2017)。《国际新闻界》2017 年第 2 期,第 90-112 页(CSSCI)。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

李耘耕(2016)。《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9 期,第 100-110 页 (CSSCI)。

《批判理论与传播学话语的嬗变》

李耘耕,胡翼青(2012)。《中国传媒报告》,2012 年第 2 期,第 1-10 页。

《网络游戏中的传统与现代-<仙剑奇侠传>的文化解读》

杜骏飞,李耘耕等(2009)。《新闻大学》2009 年第 3 期,页 124-132(CSSCI)。

《走向智媒时代的传播学研究: 国际传播学会(ICA)费雪导师奖得主 张国良教授对谈录》

张国良,孟筱筱,李耘耕(2024)。《全球传媒学刊》,2024 年第 6 期,第 198-208 页。(CSSCI)

《大故事与旧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李耘耕,《社会科学报》,2023 年 6 月 8 日,第六版。

课题与项目

上海博物馆青少年学生观众调研项目(横向项目)

主持(在研)

现代中国精神疾病与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主持 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FXWB006)(结项)

社交媒介语境下精神疾病污名化话语的网络传播与干预机制研究

主持 2019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9YJC860023)(结项:免于鉴定)

上海青少年'二次元'网络亚文化传播与引导机制研究

主持 2018 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项目号:2018EXW004)(结项:良好)

荣誉奖励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新闻传播学) 2024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22-2023)》年度优秀青年学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明新青年学者”2024
第七届中国新闻史学会学会奖(方汉奇奖)2021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最佳论文奖(2019-2020)2020
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计划 (HKPFS) 2013-2016

治学自述